2025-10-12 09:49 点击次数:100
“方圆十里乡,最穷数刘庄。住的是草房,糠菜半年粮。”这首民谣,曾是新乡县七里营镇刘庄村村民生活的真实写照。而到了20世纪80年代,刘庄已蝶变为全国第一批实现小康的村庄。这场跨越30多年的脱贫奇迹,与一个名字紧密相连——曾4次当选全国劳动模范的刘庄村原党委书记史来贺。
曾经的刘庄村是一片滩涂地,绝大多数农户的生活十分贫困。1952年10月,22岁的史来贺被群众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,他拍着胸脯保证:“刘庄富不起来,我就是笨蛋;刘庄还有人吃穿困难,自己却丰衣足食,我就是混蛋;看着群众衣食住行上的难题解决不了,我就是软蛋;让刘庄几百户人家全富起来,就是我毕生的心愿!”
在史来贺的带领下,刘庄村起岗填沟、拉沙压碱,把700多块高低不平的盐碱荒地改造成4块大方田;还大力种植棉花,成为全国著名的“种棉明星村”,他们培育的“刘庄1号”等新品种,先后在河南、河北、山东等6省推广。经过十多年努力,刘庄棉花亩产达到100公斤,粮食亩产也达500公斤左右。
温饱问题解决了,史来贺还想让群众过得更好。他带领大家办起畜牧场、机械厂、食品厂等村办企业,并规划建设刘庄新村。1985年,村里决定建一座生产肌苷的药厂,面对质疑,史来贺立下“军令状”:厂子盈利,工厂及收入归集体;如果赔了,损失全由他来承担。工厂顺利投产后,村民得到了丰厚回报,第一年人均收入就超过2000元,刘庄也成为全国最早一批实现小康的村庄。
从盐碱荒滩到小康典范,史来贺用50年的奋斗回答了“乡村如何致富”的时代命题。大地无言,丰碑不朽。史来贺的名字,将被乡亲们铭记;史来贺的故事,还会被乡亲们传颂;史来贺的精神,如同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,依然在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高高飘扬。(豫工宣)
Powered by 168官网开奖最新地址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